蕭肅擔心蕭娥衝撞巡撫,緊急趕往衙門,門口的官吏將他帶往廳房。 “四哥。” 廳中等候的蕭娥迎出來,看到蕭肅好端端的,一直懸著的心才沉了幾分。 “李大哥,四哥身體怎麼樣?” 李旺緊跟著進屋,指著蕭肅的胳膊回:“隻要這條胳膊老老實實閒一個月,問題不大。” 蕭娥出主意,“等會兒回去,咱把他的胳膊捆起來,不就動不了了。” 李旺一拍即合,“正有此意。不過,你來衙門做什麼?” 蘇婉邀功道:“這得謝謝我。要不是我,蕭大才子可就被人冒名頂替,名落孫山了。” 李旺覺得有趣,“誰這麼大的膽子,明目張膽的作弊?” “是有備而來。” 蕭娥講完事情經過,眉頭皺的發緊,“四哥,蘇大人他們在調取你武考的試卷校對筆跡。我擔心……” 蕭肅接話道:“你擔心我胳膊有傷,今天的字和之前的字會有所出入。” “對。我當時建議完,就覺得不妥。萬一你的字不一樣,豈不是有理說不清。” 蕭肅摸上胳膊,輕輕搖頭,“不會。蘇大人明察秋毫,必能明辨是非,我們安心等結果吧。” 卷房裡,三名翰林輪流批閱了蕭肅的武考試卷,送至蘇明案前。 “蘇大人,這篇策論和文考解元的文章風格相同,立意明朗,更像出自一人之手。” “隻是這字跡,和那幾篇文章均不同。這,兩個人,三種字跡,我們實在判斷不出來。” 蘇明拿來試卷對比,果然字跡有彆於之前的清雋工整,筆鋒生硬,雖儘量做到工整,但字形怪異,稍顯蹩腳。不過細看之下,神韻尚在。 再看文考名為“蕭肅”的試卷,字跡歪扭不成風格,毫無形態,連這張策論的字都不如。 蘇明放下試卷,“那就隻能讓他們自己認了。” 官吏門外彙報:“大人,王瀟嘯到了。蕭肅在廳中等候。” “傳他們進來。” 蕭肅進入卷房,王瀟嘯已經在了。一身標準的書生長衫,體格稍壯。五官粗獷中透著精明。 反倒將一聲緊袖武服的蕭肅襯得身姿挺拔爽朗,有大家之態。 蕭肅看清他的麵容,恍惚覺得與一人相像。 王瀟嘯向蕭肅拱手行平禮,蕭肅微微頷首算是回禮。 “學生蕭肅,拜見大人!”蕭肅鞠躬道歉,“學生胳膊有傷,不便行禮,還請大人見諒。” 蕭肅擺擺手,“我聽耀兒說,你胳膊與山匪搏鬥時負了重傷。能堅持考完全部試題,實屬不易,你辛苦了。” “我請二位來,是因為我這裡有幾份試卷受汙,這兩份試卷無損嚴重,實在辨不清姓名信息。經校對,是你們二人的試卷。你們來認領一下。” 王瀟嘯先上前,果斷地指向第一份卷子:“這份是學生的。” 蕭肅隨後指認同一份試卷:“學生的也是這份。” 蘇明早已料結果,慈眉善目的笑了,“哈哈,這倒是奇了,兩張試卷完全不同,按理不該認錯。” &nbs sp;王瀟嘯主動說:“大人,試卷可以冒領,但其中所寫內容隻有做題之人知道。學生可以當場口述卷中所作文章。” 蘇明抬手製止:“不急。我這裡還有一份試卷,乃蕭肅今日武考所作。” 王瀟嘯聞言斂了笑意,眼神開始飄忽,肉眼可見的緊張。 蘇明拿出試卷問:“蕭肅,你來解釋一下,為何你今日所作文章字跡,與你認領的試卷字跡不同?到底哪份是真的?” 此話一出,王瀟嘯麵色緩和,多了幸災樂禍的笑意。 蕭肅從容回:“回稟大人,這兩份均是學生所作。隻是學生前兩場武考中受傷,右臂傷勢過重,實在難以握筆。今日考試,學生是用左手握筆,故字跡拙劣,汙了諸位大人的眼,還請恕罪!” 一旁的長胡子的翰林聞之點頭稱讚:“難怪我瞧著字跡怪異,若是左手所寫,那就正常了。左手能將一篇文章從頭到尾寫的工整,實屬難得。” “大人謬讚,實在是時間唐突,學生冒險一試,難登大雅之堂。” 說話間,蕭肅眉眼微緊,右臂時不時的刺痛實在不好受。 蘇明見他臉色太差,抬手讓他們坐下。 “真是不巧,無法用字跡辨彆真偽了。” 王瀟嘯搶先道:“大人,可否允許學生複述所作文章,自證清白。” “好啊,你背吧。” 王瀟嘯挺直了腰杆,自信的將第一篇以“蕩蕩乎,民無能名焉;巍巍乎,其有成功也,煥乎其有文章。”為主題的文章,洋洋灑灑的背出來。 蘇明比對試卷,欣慰的點頭:“不錯,一字不差。蕭肅,你有何可說?” 蕭肅起身回:“大人,此篇主題句出自《論語·泰伯》,孔子對堯的稱讚。這位兄台所背的確是試卷所寫內容,但有一處錯誤。” 王瀟嘯當即反駁,“怎麼可能有錯!” 彆說這篇文章,三場考試,九篇文章,他每一篇都背的滾瓜爛熟,一字不差! 蕭肅笑笑,“我在寫這篇文章時,前段寫的堯的事跡,中段表述當今皇上的英武,最後一段提出鄙人的誌向。 而在最後一段,我引用聖賢一句‘禮之用,和為貴’,表述治理國家,該以禮為本,以和為貴,倡導南國與西淩停戰,和睦相處。建議大開國門,建交旁國,實現和好、和平、和睦的大和世界。 你剛剛背述中,漏掉了‘開國門,引新化’。因為我國與西淩形勢險峻,君主不喜激進說法,你下意識避之。” 本書~.首發:塔讀*小@說-APP——免<費無廣告無彈窗,還能*@跟書友們一<起互動^。 王瀟嘯慌了,臉直接成了豬肝色。 較為年輕的翰林拍桌叫道:“沒錯。這篇文章出彩就出彩在這個地方,諫不敢說之言,才是求學者為國為民之本,當居榜首。” “哈哈哈哈哈!” 蘇明通篇閱完,讀得“開國門,引新化”一段,連連點頭,肅然道:“自我朝開國以來,你是第一個敢提出此言論的。” “科舉考文章,選人才,重才學。諸位翰林學士隻管批閱,選出真才實學者。但在朝堂,此番言論是大不韙,輕則剝奪名號,入獄自省,重則殺頭,牽連九族。” “本官再問你們一次,這份考卷,是誰的?”